秦朝和漢朝歷史小說txt下載/人文社科、機甲、三國/百讀/線上下載無廣告

時間:2019-05-02 06:53 /衍生同人 / 編輯:百里屠蘇
熱門小說《秦朝和漢朝歷史》由百讀傾心創作的一本現代機智、科學科普、機甲型別的小說,這本小說的主角是王莽,曹操,劉秀,書中主要講述了:劉安和《淮南子》 淮南王劉安,是漢武帝時代的藩王,他反對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主張國君應該把政權寒給...

秦朝和漢朝歷史

小說時代: 現代

閱讀指數:10分

更新時間:2018-09-09T08:04:55

《秦朝和漢朝歷史》線上閱讀

《秦朝和漢朝歷史》精彩章節

劉安和《淮南子》

淮南王劉安,是漢武帝時代的藩王,他反對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主張國君應該把政權給臣下。來,劉安和他的兒子圖謀叛,被漢武帝鎮。劉安學識淵博,在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淮南子》一書,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內篇》、《劉安子》,是劉安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他目惟一傳世的鴻篇鉅作。此書是在劉安的自主持下,由他召集其門下賓客共同編撰而成的一部類同於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既是集智慧的結晶,也代表著劉安本人的學術平。全書以“”為中心,對哲學、德、天文、地理、曆法、養生、治國、軍事、習俗、處世、治學等各個方面行了全面的理論論述,因此有人將其稱之為“牢籠天地,博極古今”。

古籍的蒐集與整理

經秦始皇焚燬古籍,許多古書亡佚,要想從經典中取治國經驗,頗不易。漢王朝自建立,即蒐羅典籍。漢武帝時,國家徵集上來的圖書漸增多,但書名、篇次乃至於文字章句,頗為雜不一,急須整理。來的經學興起和昌盛,使對古籍的蒐集與整理也隨之出現熱。於是漢成帝就任命劉向負責校理古籍。劉向的兒子劉歆繼承業,在劉向所作《別錄》的基礎上,寫出我國第一部圖書總目——《七略》,總共著錄圖書38種、13269卷。這項工作的完成,不僅對於古籍為社會提供使用,而且對於中國古代典籍的整理、儲存、流傳等都有重大意義,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有開創的盛事。

《黃石公三略》

《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兵書,相傳作者為漢初隱士黃石公。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殺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隱姓埋名藏匿於下邳(今江蘇邳縣),在這裡遇見一自稱“榖城山下黃石即我”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黃石公三略》,其此公不見於史載。張良得書,潛心研究,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政權。但據考證,《黃石公三略》的成書當不早於西漢中期,它是人在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漢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假託人名義編纂而成,其中有許多獨到之處。

《黃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個部分,共3800餘字。與代兵書不同,它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其側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中略》中概括全書內容的有樣的話:“設禮賞,別好雄,著成敗”《中略》中“差德行,審權;”《下略》中“陳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因此,嚴格地講《三略》的內容幾乎都屬於治國方針的政略範疇。《黃石公三略》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它的思想系(即他的軍事哲學思想),它汲取併兼融了、儒、法、墨等家的哲學思想。從書中:“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能克剛,弱能制強”來看以上引處顯然屬家思想範疇;而從文中“、德、仁、義、禮五者一……”等話來看這顯然又是屬和的結晶。全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足以讓人認為《黃石公三略》的哲學思想,受儒二家的影響巨大而廣,又有機地融在《三略》的整思想中。《三略》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餘字,佔全書的1/6強。因而為人保留了這兩部已佚兵書的部分精華。

《三略》問世之,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光武帝詔書中引用《三略》內容,說明《三略》在東漢初年已經廣為流傳。東漢末年陳琳在《武軍賦》中已經將《三略》與《孫子》、《吳子》、《六韜》相提並論。唐朝初年魏徵將《三略》內容收入《群書治要》,做為帝王治國安邦的參考。宋代元豐年間,《三略》被列為“武經”之一,從此取得了兵學經典的地位。

漢賦的勃興

漢賦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賦作為一種文,早在戰國期就已出現。漢初的“鹿剔賦”模仿楚辭,雖尚鋪陳,但篇幅較短,句式整齊,通篇用韻,以“兮”字為調,與楚辭相近,二者難以顯著地加以區分。漢初鹿剔賦的作者和代表作,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賦》等,以及淮南王劉安的賓客小山的《招隱士》等。漢武帝時期,國家空統一強大,加之漢武帝好大喜功,頌聲不絕,促使賦的創作呈現空興盛局面。擅作賦的司馬相如,因所作《子虛》賦受到漢武帝賞識,也被召到朝廷,拜為郎官,專門為漢武帝作了一篇《上林》賦,供其欣賞,成為散大賦盛極一時的代表作。西漢中期,興起了抒情言志之類的小賦。如董仲的《士不遇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司馬相如的《門賦》、揚雄的《逐貧賦》等,皆為抒發自己際遇和世不公之作,漸漸成賦的主流。

樂府和樂府詩

最初,樂府僅是古代音樂機構名稱,“樂”即音樂,府即官署。西漢的樂府的職責,一是制新聲調曲辭,訓練樂工,練歌舞,以備祭祀或慶典時演奏;二是負責採集各地民歌,豐富宮廷樂章,供統治者欣賞。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它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是我國詩歌史上繼《詩經》、《楚辭》之而出現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在古代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俗樂的興盛

西漢時期,朝廷管理音樂的機構有兩個,一是隸屬於太常的太樂署,二是隸屬於少府的樂府。太樂署的主要職能是負責表演先秦時代的古樂,屬於雅樂系統;樂府的職能主要是監造樂器,司掌郊廟祭祀及古代軍隊的武樂,兼管民間舞樂。漢武帝元鼎五年(112年),任命出於音樂世家的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主持音樂的改編和創作工作。漢代同先秦時一樣,音樂也分為雅樂和俗樂。但就兩者發展情況而言,漢代是俗樂興盛時期,來自民間的楚歌,頗受世人喜歡,在上層社會中也能廣泛流行,劉邦的《大風歌》、《鴻鵠歌》都屬於楚歌,有濃郁的彩,是抒情的民間曲調,代表了俗樂的特點。

舞蹈的融

西漢的舞蹈藝術,首先是繼承了古代中原舞蹈傳統,隨收了楚舞、西域舞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舞蹈精華,融為一,出現了我國舞蹈史上的第一個豐富多彩的發展高。在這個大發展的高中,俗樂舞、雅樂舞、西域舞、四方樂舞、樂舞伎人、舞蹈技藝等諸多方面瑞彩紛呈,蒸蒸上。俗樂舞的發展,同經濟的繁榮密切相關。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有精去追文化娛樂,使民間的俗樂舞很興盛起來,並流宮廷,成為統治者瞭解民情的一項內容。

繪畫藝術

統一而遼闊的漢帝國為繪畫藝術提供了描摹大千世界永珍的廣闊天地。從繪畫題材上看,西漢的繪畫主要反映了現實社會生活,宣揚德情,以及對神怪的種種幻想等方面的內容。從門類上區分,有畫、帛畫、木板畫、木簡畫、工藝裝飾畫,以及融繪畫與雕刻為一的畫像石藝術等。而且各有千秋,爭奇鬥,使藝術上的美達到所未有的高度。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幾乎在各個生活領域和各種器物上,都有繪畫作品出現。有的施於銅器裝飾物上,有的繪畫在陶器上,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西漢繪畫藝術平的發展和提高。

西漢的雕塑

西漢的雕塑在藝術成就上達到了所未有的平,凡石雕、陶塑、木雕、青銅鑄像及工藝裝飾類的雕塑等,均有輝煌的上乘建樹。值得指出的是霍去病陵墓旁的石雕群像,共有大型石刻件,其中有馬、牛、虎、象、豬、羊、魚,以及人與熊鬥等石雕。馬中有臥馬、躍馬、“馬踏匈”,昭示出霍去病北擊匈的英雄氣概和輝煌業績,成為這組群雕的核心作品。在藝術手法上,因是巨型石雕,形大重,採取因石制宜,重點放在頭部,其餘廓近似而已,使作品顯得簡潔明,質樸古拙,莊嚴肅穆。

西漢民歌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大規模地採集各地民歌。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時期樂府採集的各地民歌有138首。其中包括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等,既有漢族歌曲,又有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歌曲。這些民歌雖然經過了文人的加工、洁岸,但總還儲存著民歌的特,從而在西漢的詩壇上留下了人民的呼聲。因此,民歌是西漢文學中的瑰。如《戰城南》,用蒼茫、悲涼的調子描寫了人民厭惡戰爭的沉心情。詩中開頭就說:“戰城南,廓北,奉弓不葬烏可食。”幾句話把戰場上悲慘淒涼的狀況描繪出來,控訴了戰爭帶來的重災難。又如《陌上桑》,用誇張鋪敘和烘托的筆法塑造一個堅毅不屈、有高度智慧又有反抗精神的農家少女羅敷。這首民歌語言樸實,形象鮮明,戰鬥強,是漢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歷來有成就的詩人,都受過漢代民歌的影響。

漢代民歌的裁多種多樣,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形式生靈活,其中以五言最多,是東漢以的五言詩的先聲。

《上

我國古代情詩多蓄委婉、纏悱惻之作,與這類詩相比,《上》卻風格獨標,直抒臆,全然不加掩飾地傾訴她對情的理想與追,真誠、坦率、熱烈、奔放,有火一樣的熱情。語言樸實,不借助比興、雙關語或寫景來委婉表達情懷。

“山無陵”以下5句,作者用山陵夷平,江河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一等5種本不可能發生的事為先決條件,表明自己對情的度決不更改。這5種條件,置於“乃敢與君絕”之,使“乃敢與君絕”包的實際意義與字面本的語義恰好相反,即也是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山無陵”以下5句,有現出抒情女主人公“與君相知,命無絕衰”的強烈願望以及她對情的誠摯、執著、堅定,海枯石爛,永不心。

這首詩的句式既不似《詩經》式的四言,也不是“楚辭”似的六言或“漢樂府”多數詩似的五言,它的句式無復依傍,獨標一格,是二、二、四、五、六字句均有,參差不齊,且叉錯落的雜言式。這種句式反映了作者內心情烈,度語氣堅決有,以及自然奔湧、不加雕飾的特點。

西漢的科學技術

開篇語

西漢,是中國科學技術的重要發展和繁榮時期,許多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都成形於這個歷史時期,這大概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有很大關係,一是當時國家重視發明創造和重視技術發明人才,社會的思想忌很少;二是當時的農業大發展本了許多科技發明成果的問世;三是中國科技歷史積累到西漢時代,應該出成果了。其中和農業生產關係最為密切的天文學和數學的成就,最為顯著。其他如醫學、地理學等也有很大的發展。

天文曆法

西漢時期天文學是非常發達的,對星象的觀測和認識,有重大成就。當時的天象記錄相當豐富。早在《淮南子》一書中,就有“中有踆烏”的記載。踆烏,也就是黑子的形象。《漢書·五行志》中還有“漢元帝永光元年(43年)四月……黑居仄,大如彈”,這說明太陽邊側有黑子成傾斜形狀,大小和彈差不多。《漢書·五行志》還有更精確的一次記載:“河平元年(28年)……三月乙未(十八),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中央。”這裡把黑子的位置、時間都記述得十分詳,這是現今世界公認的最早的黑子記錄。歐洲直到公元807年8月9才有黑子記錄,比我國晚了800多年,伽利略在公元1610年方看到黑子。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星佔》中有五大行星執行的記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學原著。西漢時不僅有詳的天象記錄,而且對天文學的研究,盛極一時,漢武帝時,落下閎造渾天儀,太初三年立晷儀下漏刻(鍾),以二十八宿的位置。宣帝時耿壽昌鑄銅為像,以測天象。由此可見,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

天文學的發展給曆法的步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漢初,沿用秦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元光元年(134年)的歷譜,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完整歷譜。據它推算,這個歷譜與秦曆法相同,證明武帝太初以依然採用《擷頊歷》。但《顓頊歷》並不精確,到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朔晦月見,弦望虧”的錯現象。於是漢武帝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改《顓頊歷》而作《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在無中氣的月份,入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曆紀月不相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較為正確,是我國曆法上一個劃時代的步。隨著天文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曆法上也泄均精密。成帝時,劉歆又依據《太初曆》作《三統曆》,這是當時最精密的歷法。

數學

在西漢時期,數學也有傑出的成就,約在公元1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西漢以來許多數學家研究的結晶。西漢期的著名數學家張蒼、耿壽昌等人曾對它行增刪。全書共分九章,蒐集了246個數學問題的解法。其中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的分數四則和比例演算法。還有各種面積、積的演算法和利用股定理行測量的問題,以及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特別是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記載了負數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法運演算法則,這部書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它不僅在中國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影響到朝鮮、本,被譯成許多種外文出版。

醫學

醫學在西漢時期也得到了一步發展。當時主要是以陽五行來解釋人的生理現象、病理現象,並用這種理論行辯證施治。西漢的名醫淳于意,“為人治病,決生多驗”,“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可見當時醫療技術已很高,脈學也很精通。我國勞人民創造的針灸療法,到這時已有發展。1962年河北城發現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墓中,不僅發現了“醫工”專用的銅盆、銅藥匙等醫療專用器械,而且有四金針、五銀針,儲存完好。這時期還出現了《黃帝明堂經》等比較有系統的針灸學專著。這表明針灸術的發展平很高。特別是沙馬王堆女屍和湖北江陵男屍,在地下儲存兩千多年,屍基本完好。這雄辯地證明了西漢防腐技術的巨大成就。

地理學

西漢地理學也有很大發展。在《史記》、《漢書》中詳記載了西漢山川地理、都市等。當時作為表達和傳播地理知識的手段——地圖,測繪的平很高。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地圖就是很好的佐證。這三幅繪在帛上的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是以實測為基礎的地圖。地形圖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和路等,對峰巒起伏的九嶷山和南北走向的都龐嶺以及整個區域,都表現得十分出,大部分已接近現在該地區地形圖的平。同時,這些地圖已有統一的圖例:地形圖的居民點採用兩種符號,縣治用方框,鄉、裡用圓框,去蹈用上游、下游西的曲線,路用直線,對九嶷山的表示更有獨創之處,除用比較西的閉曲線出山外,又用線畫成魚鱗狀層層重疊,表示峰巒起伏的特徵,很像現在等高線畫法。這充分表明了2100多年地圖科學和地理學以及測繪技術的高度平。它不僅是瞭解西漢時代地理科學和沙國的地理環境的珍貴資料,在科學研究上也有重要意義。

造紙術

西漢在科學技術上的一個很大貢獻,就是發明了造紙術。據《漢書孝成趙皇傳》記載:“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蹄書”,應劭注曰“:赫蹄,薄小紙也。”這是西漢有紙的最早文獻記載。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一片紙殘片。1957年陝西出土的霸橋紙,1973年甘肅出土的金關紙,1978年陝西出土的中顏紙,均出土於西漢古墓和遺址,這些紙經過分析化驗,均確定為植物維紙,其中霸橋紙最原始。1986年在甘肅天放馬灘西漢墓出土了一張紙地圖,據此可以證明,西漢製造的紙,已能用於書寫。由此可見,在西漢時期,我國勞人民已經發明瞭造紙技術,但西漢時期紙的使用還不普遍,帛絹竹木簡還是主要書寫工

☆、第十章 農業科學著作 1

第十章

農業科學著作 1

農業的發展是伴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技術的改和提高又與科學研究的程度密切相關。西漢一代農業之所以有了很大發展,與對農業科學研究的重視和取得豐碩科學成果是分不開的。繼漢武帝時趙過發明代田法和耬犁,在農業耕作技術方面有很大改,到西漢末年在農業科學方面的研究更有相當的成就,西漢末著名的農學家氾勝之的《氾勝之書》,是我國農書中最早的一種。這部書本有十八卷,來逐漸散佚失傳,但現在仍可從其他古書中所引錄的部分了解其主要內容。

從《氾勝之書》所保留下來的一部分內容來看,主要有耕田法、收種法、溲種法、區田法,以及各種作物如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瓜、芋、桑等的栽培管理。它所涉及的範圍雖主要是種植業,但卻廣泛而入,大大超過了現在所能見到迄至北魏《齊民要術》出現以的古農書。書中雖然還雜著一些陽讖緯迷信的說法,但它的精華部份仍然是觀察概括西漢期以及先秦以來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中規律的東西。這些內容在當時可以說已達到了很高的平,以今天的農學原理來分析,基本上都是正確的。

西漢制鏡技術

用青銅製鏡子,在我國大約流行了2000年之久,到了近世才給玻璃鏡所代替。漢代的銅鏡,質量很好,歷代都非常珍重。

鏡是鑄造的,正面平可以照人,背面常鑄上文字和圖案,這主要起裝飾作用。關於澆鑄的鏡坯,如何加工使它光亮照人,《淮南子》上有一段簡略記述,大意是:鏡子鑄好,不能照人,撒上了“玄錫”,再用毛氈磨打(“拋光”),才能照見眉毛頭髮。“玄錫”可能是二氧化錫,就是錫在熔化時,氧化而成的“錫灰”,因錫中常雜質,所以是灰黑,與“玄”字恰相符。近代二氧化錫仍有用作拋光劑的。

漢武帝曾設“尚方”來監製鏡子,所以在鏡上常有“尚方作鏡真大好”等類似文句。在王莽時代,鏡銘上常有“漢有善銅出丹陽”句。漢朝生產一種“魔鏡”的銅鏡,這種鏡又名“透光鏡”。“魔鏡”是歐洲人的稱呼,認為是中國西漢人的偉大發明。這種鏡就是一面平(反面)一面有凹凸飾紋(背面)的青錒鏡,但奇妙的是,用它的反面把光反上,能顯出鏡背的飾紋來。

(16 / 32)
秦朝和漢朝歷史

秦朝和漢朝歷史

作者:百讀 型別:衍生同人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