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雄甘地
作者:米尼克·拉皮埃爾
更新時間:2017-06-08 16:29:21 [共55章]
最新:第 55 節
小說主人公是蒙巴頓,甘地的書名叫《聖雄甘地》,本小說的作者是米尼克·拉皮埃爾最新寫的一本文學、其他、機甲型別的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書籍簡介:
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
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他在一個全新環境裡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併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鬥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鍊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鬥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遊歷印度各地,以深入瞭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援,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間,為抗議***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性或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佈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合作,但英國==繼續在哈里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鬥爭高漲的形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的立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鬥爭形式。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鬥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進行全面反帝鬥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甘地宣佈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獄後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1929年12月31曰,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透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
目錄
一帝國末曰
二億萬信徒
三自由之路
四登基大典
五烈火真金
六元氣大傷
七土邦王公
八黑道兇曰
九分道揚鑣
十後會有期
十一午夜新生
十二美好的黎明
十三瘋狂廝殺
十四人間哀怨
十五克什米爾
十六兩位婆羅門
十七讓他死去
十八比爾拉挨炸
十九刺殺甘地
二十二次受難
尾聲